欢迎光临仙游县第二中学!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仙游县第二中学 >> 达标创建 >> 课程教学 >> 正文
6.教学常规分项自评

 

        

本项分值

6

严格落实《福建省普通中小学日常教学基本规范(试行)》(高中版),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校本教研制度落实到位,各学科每月有 2 次以上的教研活动、每周 1 次集备活动,且有主题计划、有时间保证、有专用集备室;备课、巡课、听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评价等教学常规管理各个环节规范化、制度化,教学质量测评、数据分析与教学改进机制科学合理,能常态化开展校本作业研究与应用;各类教学档案、资料健全,管理规范/2。教材教辅以及进校课外读物管理规范,使用审定教材和所在设区市选用目录内进校教辅材料,不擅自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1。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制度,适应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要求,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建立规范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1

4

 

自评结果

教学常规

4

        

教学常规切实可行。学校贯彻执行《福建省普通中小学日常教学基本规范(试行)》(高中版),根据新高考、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以及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修订了《福建省仙游县第二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实施若干细则》《福建省仙游县第二中学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福建省仙游县第二中学教育教学常规工作量化考核细则》,明确了各项工作的“标准”“实施”和“管理”等程序,进一步健全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校本教研实施有力。每学期初各学科教研组制定学年工作计划和研训计划,每月安排两次(每次两课时)研训活动;年段学科集备组拟定工作计划和教学进度,每周集备一次(每次两课时),研训、集备活动遵循“五定”原则,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主题、定主讲人,学科研训、集备活动记录详实,教研室及教务处定期检查,跟踪评价,严格考核。实施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检查督促,包括教案、集备、教学、听课、评课、巡课、作业、实验、辅导、命题、监考、评卷、质量分析与评价等,进行教学事故的认定及处理,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全过程各个环节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学校要求,任教不满六年的新教师必须写详案,全体任课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课堂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且有课后反思。学分认定程序严格,建有学分管理网络系统,方便师生和家长查询。制定《教学质量监控和校本作业研究制度方案》《网络评教工作实施和管理方案》,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质量测评、数据分析,建立教学监测及改进机制。每次考试后,年段集备组、班级、年段都利用好分数网、学校成绩分析系统进行质量分析,找出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质量监测进行增值评价和教学分析,召开年段、教研组、集备组、班级质量分析会指导教育教学;教研组提供学科校本作业方案,按照五项管理规定,进行作业量的控制,建立校本作业资源库,在学科教研组内共享使用,并实时加以修改和增补;建立学生个性化错题本,并通过网络智能推送个性化作业,作业批改认真及时,做到“有讲必做,有做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对错题要求重练力求百分百过关。

档案资料妥当保管。学校、教研组、集备组计划总结及教学过程资料详实,学生学籍、成绩、学分等教学档案,资料健全,保管妥当,电子资料均有备份。

教材教辅严格审查。学校加强教材教辅读物管理工作,制定了《福建省仙游县第二中学教材、教辅订购规定》,对教材教辅的选用、预订、发放、管理等环节做出了具体要求。教务处和图书馆负责具体落实教材、教辅的征订工作,严格按照数量及文件规定统一征订。学校认真做好课外读物推荐工作,定期对课外读物、教材及教辅进行排查整改,并形成报告。学校没有引进境外课程或使用境外教材。

选课走班有序运行。自高中新课程改革开始,学校就开设了校本选修和研究性学习课程,并建立了《福建省仙游县第二中学高中课程选课指导手册》,开始组织选课和走班教学。长期以来,体育、艺术、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均实行走班教学。为适应新高考综合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制定了新高考校本化实施方案和《福建省仙游县第二中学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案,并成立了学生选课指导机构,制定选课指导制度,开设生涯规划课程。通过系统完整的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引导,学校为学生提供选课指导,学生则根据意愿和学校课程方案自主选课。学校建立并完善了“分层教学和分类教学”“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并落实走班教学。在充分分析新高考政策的基础上,学校开放了福建省新高考改革设定的全部12种科目组合供学生选择。2021级学生最终选定6种学科组合,其中物理559人,历史136人,化学257人,生物595人,政治328人,地理201人,形成14个行政班;2022级学生最终选定7种学科组合,其中物理586人,历史116人,化学379人,生物551人,政治260人,地理214人,形成14个行政班。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制度,规范有序、科学高效,没有发生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