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秉持“陶德德育理念”和“慕范德育理念”,积极开展环境陶冶德育与见贤思齐德育工作,认真落实《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主线,并将德育各方面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取得良好成效。
1.着力建设
“大思政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推动贯彻“大思政课”理念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已经成为教育战线育人实践的根本遵循。我校是百年老校,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中,彰显厚重而温润的文化底蕴,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擦亮慕陶文化办学品牌,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在“大思政课”建设中不断提升学科育人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切实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的思想。一是重视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保证。学校建立了校级领导“学习思政理论、指导思政课建设”的责任机制,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走进课堂,不定期推门听思政课,带头联系思政教研组,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二是专题教研活动。各大教研组充分挖掘本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人文关怀、创新思想等思政元素融入到各学科教育教学中,突出课程的“思政味道”,实现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互动发展,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三是充分搭建平台。通过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研学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2.着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载体,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大力加强师生道德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广泛宣传。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标语横幅等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广大师生人人皆晓,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下坚实思想和舆论基础。二是搭建载体。开展了多种主题活动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开学第一课——理想照亮未来”,“喜迎国庆,盛世中华”,“战疫有我,同筑中国梦”,“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加强劳动教育”,“我们的节日·元宵节”,“我们的节日·端午”等。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把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接受生动具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与仙游县革命烈士纪念碑管委会、仙游县驻军部队签订协议,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寒暑假学生的回乡社会调查、福利院、疫情防控时的核酸检测、志愿活动等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社会经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一年级的军训和九鲤湖、麦斜岩的研学,高二年的书峰研学,高三年的“远足”和一直持续的志愿者活动等极大地磨炼了学生意志,提高了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奉献,如何去承担责任。三是融入课堂。充分利用和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探求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找准结合点,把教育人、关心人和理解人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中,特别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受到教育。
3.着力研发德育校本课程。在德育课程方面,学校持续优化并改进,目前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慕范教育“八大品格”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课程、主题班会活动课程和黑板报宣传活动课程等。这样,不仅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还有利于优化、整合德育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德育的内容。
4.着力建设德育机制。一是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机构和规章制度。学校成立了以林友雄校长为组长,以副校级领导为副组长,以学校中层干部、年段长和班主任为成员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政教处职责》等规章制度,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章可循。平时由一位副校级领导直接负责抓学校的德育工作,各处室、年段、班级负责具体的贯彻落实。同时,建立以党支部、校长室为中心,政教处、团委为骨干,全体师生参与的德育工作体系。为有效推进德育,我校还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学校班级管理制度》《班主任工作及班级管理学期综合考评量化评分细则》《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例》《文明班级评比细则》《学校卫生检查评比细则》《班级文化布置评价标准》等系列规章制度,确保德育工作的落实。二是优化队伍建设。重视培养选拔德育骨干,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同时落实班主任相关待遇,每个月津贴不少于400元,以充分调动德育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进一步提升班主任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提升班主任工作效率,提高整体育人能力,结合班主任队伍现状,有计划地组织班主任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通过德育工作会议和举办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解决班主任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在校党支部领导下,我校根据上级团委的工作部署,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工作计划,并配合学校落实德育工作。培养一批责任心强、能力强的学生会干部和团委干部,让他们共同组织全校的学生会、社团组织开展全校性学生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极大地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合作探究精神和健全的人格等。
5.着力推动家校社协同。我校按时组织学生填写《福建省仙游县第二中学学生社会实践登记表》,并让他们畅谈感想、书写心得。通过家校社协同联动,发挥“三结合”教育的优势: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介绍学校开展的各项工作、发展规划,传达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习、思想、交往等各方面的情况,及时调整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思路;通过家访,走进家庭、走近学生,近距离直观地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心理状态,推进家校联系,对症下药。学校深入解读《家庭教育促进法》,并将相关内容发到各班家长群,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六大内容和九大方法,明确家庭责任。同时,学校建立健全了家长学校,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学校制定了家长学校工作制度、家长委员会职责和章程,发挥家委会成员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督促和指导作用。各班通过微信群及时发布学校班级的各项工作,转发家庭教育的相关文章,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建设校外育人基地,即办好学校观察社会的窗口。组建一支校外德育队伍,建立自己的校外辅导员网络。以学校德育处为主阵地,协调学校育人网络,家庭育人网络,社会育人网络三网合理运行。建设阶段性和开放性网络,在实施中不断拓展网络,随时吸纳鲜活的校内外德育资源。建立校外育人基地,让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学习锻炼,感受来自社会的积极教育因素,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博大的胸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把校外辅导员请进校园,让他们给校园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清新的时代气息,感受时代发展的铿锵脚步。创造性地开展三结合教育工作,不断总结得失,把三结合教育这个开放性网络不断引向深入。
正是因为我们平时的德育工作落地有声,扎实有力,我校德育研究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校风良好,文明程度较高,连续两届被评为“福建省文明校园”。自 2020年 8 月以来,林友雄校长撰写的论文《开展慕范教育,打造良好校园文化》,在“全国中小学教育研究”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郭国生副校长引领的课题团队所写的《读思达教学法的德育实践策略》获得了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立项并顺利结题。省级课题《仙游二中家校协同育人课程开发研究》于2023年5月顺利立项。多篇思政课教育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如:《生活融于高中政治高效课堂中的应用探析》《探究趣味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等。
|